搜索新闻

06彩电业再迎转折点 未来市场是谁的机会?

来源:中国营销传播网 更新日期:2006-07-04 作者:沈闻涧
平板化、全球化、多元化,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毫无疑问,在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沉淀之后,我国彩电业正在迎来新一轮的发展契机。以平板化普及为契机,海信、厦华为代表的企业纷纷崛起,而康佳、TCL、长虹并非弱者,正在全面发力。但核心技术缺乏背后发展乏力的质疑声不断,我国企业又应该如何在平板化大潮中掌握主动权。

  随着彩电业全球化扩张步伐加速,面临海外反倾销机会也在增多。如何有效地参与国际竞争,规避劣势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样是一道摆在企业面前的难题。作为家电业的一部分,彩电企业在多年前就实施多元化扩张,并随着3C融合愿景的推出愈演愈烈。而在经历了多年摸索后,厦华为代表的专业化企业崛起,康佳为代表的多元化企业回归,国内企业正面临着多元化之痱。

  种种迹象都在表明,今年我国彩电业将再度迎来新的机会,而企业和市场格局也将随着出现一定的变动。  

多元化的坎

  近年来,随着彩电企业的做大做强,TCL、长虹、海信、康佳、创维等企业纷纷实施了多元化战略,并从去年开始明确提出了3C化融合战略。然而,厦华却坚守彩电主业不放松,成为国内惟一专业化的彩电企业。近日,康佳又再度提出了液晶战略,明确将回归彩电主业。

  诚然,许多彩电企业在多元化扩张中获得了全面发展和壮大。同样,也有一些企业将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最终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放眼整个彩电行业,专业化企业更是屈指可数,但发展却扎实稳步的推进。

  我国彩电企业的多元化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关联多元化,即由彩电向空调、冰箱等领域进行扩张。能够将企业在品牌、管理、市场网络等环节的优势进行有效性辐射。还有一种是非关联多元化,即脱离了家电主业,向房地产、金融、汽车等领域扩张。这种扩张的动力在于其它行业的利润丰厚,但无法利用企业已在品牌、技术、人力资源等方面积累下的资源。一些企业正在实施的3C融合,由于尚于发展初期,业内对其分类暂无统一界定。

  总的看来,大多数企业的多元化成功于第一种,而在迈向第二种的过程中,遭遇了阶段性的亏损、停滞不前等问题。而相对于专业化,一方面能够让企业集中精力推动于单一产品与技术的升级换代,另一方面还能够积累沉淀力量,为企业实现新一轮的突围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多元化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企业的竞争实力,一旦遭遇了市场风险和危机,将拖累整个集团产业的发展。澳柯玛集团暂时的折翅就是被多元化所拖累。

  因此,对于企业而言,实施多元化一要具备综合能力,能够把握多元化扩张的进程,二要具有控制风险的能力,一旦遭遇风险能够立即收手。海尔们以3C化融合为契机,带动企业在规模化、产业化上的全面扩张,做大做强。而厦华则专注彩电,实现在这一领域的精耕细作,做强做大。在空调领域,也有类似的例子。格力空调正是通过专业化运作成就行业霸主地位。因此,对于企业而言,无论选择何种方式和道路,关键是量力而行。即如何选对今后的发展道路,又如何在这条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长期以来,我国家电企业存在着盲目做大的弊病,最终将企业发展拖进了死胡同。这种思路指下的多元化却是行业性弊病,必须要得到有效根治。  

国际化之难

  日前,欧盟反倾销大棒再度打向中国的彩电企业。相对于几年前彩电企业的焦急、委屈,眼下彩电企业表现的异常镇定。对此,一些企业道出了其中的内原:第一、国内企业向欧盟出口的CRT电视数量几乎很少,全部转向了以液晶为代表的平板电视;第二、国内彩电企业已经在海外建立了多个生产工厂,实现了对欧盟的曲线出口。

  我国家电业起步晚、发展快。特别是以彩电为代表,市场成熟度非常高。这主要得益于一些彩电企业善于模仿国外同行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并且能够迅速在国内建立起相对完善的技术研发体系,进行技术的吸收、转化和再创新。

  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彩电企业的快速崛起得益于两方面的强大支撑:第一、充分把握国内巨大的市场容量。企业通过立足本土化,实施针对性营销、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以及产品质量和工艺不断提升,消费者对国内彩电品牌的认知度飞增,国内企业成功地在外企的挤压下发展起来。第二、全面挖掘国内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改革开放初,国家鼓励发展制造业,并在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此外国内众多的廉价劳动力,更为企业打造规模化优势提供了发展平台。

  然而,由于我国彩电企业缺乏品牌优势,在参与海外竞争时无一例外地采用了价格手段,通过OEM、ODM的方式,成为全球的家电业制造中心。这种模式在最终将使我国家电业走向没落。所以,针对这一情况,以海尔、TCL为代表我国家电巨头率先实施走出去策略,或在海外建立生产工厂,或收购当地家电企业,有意识地打造品牌化、全球化策略。但由于海外市场风险大、差异性大,且国内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弱,这种途径虽然在战略上体现了中国家电巨头的雄心,但短期内还是难以形成效益。

  因此,无论是彩电,还是其它领域的企业,在国际化的扩张中,还没有找到一条适合长远操作,并且能够快速收益的途径。而眼下,平板电视给了国内彩电企业提供平等机会,让企业反省在传统电视领域竞争中长期以来存在的低价比拼、概念炒作等弊病,从而在新一轮的全球一体化市场竞争中,扬长避短,规避反倾销,寻找新的竞争策略。

平板化浪潮

  实际上,近几年来,以平板为代表的数字高清电视正在成为彩电企业实施新一轮发展的突破口。不论是在国内市场,还是海外扩张中,平板正在成为许多企业手中的一张王牌。通过厦华、海信、TCL、康佳、创维等企业的一系列市场动作也可以清晰的看出,通过加大力对平板电视的研发、市场推广,及产业链整合,国内企业在平板领域的竞争优势不断彰显,再度占据了国内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而在海外市场的扩张中,平板电视也被提升到重要的战略地位,并显示出了较强的优势。出现了以厦华为代表的佼佼者,一跃成为全球平板电视十强企业,全面领跑平板电视的海外出口。而创维、康佳等企业,通过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将国内积累的内部管理、工艺流程等优势向海外进行辐射,短期内实现了对平板电视的多条腿支撑发展。

  有媒体曾指出,平板化浪潮是外企给中国彩电业下的一个套。以日韩的三星、LG、夏普、飞利浦为代表全球彩电业巨头,纷纷宣称全球电视机领域的平板化潮流已经到来。并致力于在国内市场上以液晶、等离子为代表的平板电视推广发展,一方面提高消费认知度,另一方面通过平板屏企业的主动授权和战略联盟,联合国内企业的共同推广。外资品牌的这一系列举动在推动了国内平板化进程之际,却又让人破解了另一层含义。由于在平板趋势中,以三星、夏普为代表的外资企业手中掌握着屏及控制芯片等一系列核心技术和资源,最终一旦平板化趋势形成并成为最终潮流,必将全面推翻国内企业多年来在传统电视领域所建立起来的优势,从而成为外资企业夺取中国市场的一块跳板。

  我国彩电业发展到今天,又面临一个新的十字路口。如何突围外资企业设下的平板化圈套。这对于经历了多年来的市场磨难国内企业而言,答案是简单而清晰的。将计就计,以领军企业的发展拉力带动整个行业的突围,从而抢占平板化趋势中的发展主动权。

  眼下,以厦华、海信为代表的国内电视机企业,替代了长虹、康佳等传统强势企业,在平板化趋势中,以自身的差异化战略和独到的市场操作策略,领跑国内市场潮流。不仅继续保证国内企业在平板领域的绝对竞争优势和市场份额,还进一步将国内企业在品牌影响力、产品质量及工艺、规模化效益、本土化营销和灵活的市场促销推广手段等方面优势进行了针对性辐射。

  同时,这些企业在CRT迈向平板的技术升级中,还有力地突围了核心技术缺乏的瓶颈因素。海信经过多年的技术研究,推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视控制芯片,而厦华则凭借挺身而上,与LG飞利浦、三星等平板显示屏核心技术商建立全新的合作关系,以制造商的身份参与技术的研发,最终打造出全新的战略合作模式。在社会分工越发清晰的今天,厦华的这种合作注定了他总会比别人抢先一步获得上游技术商支持,从而取得其在核心技术中“芝麻开门”的钥匙。  

谁的机会?

  实际上,我国彩电业自经历了1998年的价格恶战后,行业洗牌接近尾声,以长虹、康佳、TCL、创维、厦华、海尔、海信为代表的企业最终成功的在洗牌中生存下来。眼下,以平板突破口,一些国内企业发展迅速走强走大。从各方面统计的数据显示,以长虹、康佳为代表的传统品牌,在平板潮流中正面临着以厦华、海信为代表的新势力量的挑战,市场份额出现了不同的变化。

  这些在传统彩电领域本属于二线品牌企业的崛起,得益于两方面力量的拉动:一是开放式的市场竞争,给每一个企业都提供了平等的地位和机会。而平板化趋势的到来无疑将这种机会提前和放大了。二是企业自身的积累产生了厚积薄发的效应,同时七大彩电企业间的竞争力和距离一直较小,而二线品牌沉淀了更多的耐心和耐力,也积蓄了对市场机会寻找的敏感度和张力。这些因素最终促成了他们的爆发,也推动了我国电视机领域的成功转型。

  同时,也应该清楚地认知到,行业的发展需要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强势力量推动,这样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一直以来,由于行业日趋成熟,市场竞争缺乏非理性因素拉动,因此消费者对于品牌的敏感度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处处充满机会,关键是看国内企业如何找准突破口。
推荐液晶电视品牌
广告联系:010-82755684 | 010-82755685 手机版:m.pjtime.com官方微博:weibo.com/pjtime官方微信:pjtime
Copyright (C) 2007 by PjTime.com,投影时代网 版权所有 关于投影时代 | 联系我们 | 欢迎来稿 |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网友评论 返回顶部 建议反馈
快速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点一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