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目前日本、韩国及我国台湾地区限制高代次面板生产技术输入到内地,在我国内地的液晶产业布局仅限于LCM后段组装,导致本土面板企业无法获取最新的技术和生产线。从这个意义上说,合资并不能使我国液晶产业完全摆脱顶尖面板企业布下的“控制越位”战术。而由于我国在液晶显示器、液晶电视等终端成品制造上拥有规模优势,形成一定的话语权。因此,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破解液晶产业“越位”战术的最佳途径,就是采取双管齐下,侧重由下至上的方式。
液晶电视的核心技术就是液晶屏,液晶屏的成本在整机中约占70%%。而全世界液晶显示制造商的争夺,长期以来围绕5家屏企打转,即奇美、华映、友达、LG飞利浦和三星索尼。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彩电制造商做的就是“组装”——百姓购买一台液晶电视的钱,70%%用于向面板制造商购买屏幕。夏新电子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也坦陈,国内厂商能够做的只是“次核心技术”,例如外观设计、响应速度、色彩调试、品牌营销等。
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捷径,当然是国内厂商自建液晶面板生产线。但是,现在即便建设一条第六代液晶板生产线,也需要190亿元,国内彩电企业没有一家能够独自承担。此前,创维、TCL、康佳、长虹四巨头已经宣布联手自救,共建液晶面板生产线,但由于资金的限制和专利的制约,很多人对此并不看好。
在这种背景下,国内平板电视厂商一方面得与面板商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便于以最合理的价格拿到最新尺寸的面板;另一方面就是开拓国际市场——这将使其摆脱卖场拖欠货款的烦恼,加速资金回笼以投入持续“作战”。为此,厦华与韩国三星、LG等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又与中华映管形成产权联结。与此同时,夏新也将自己的液晶电视摆上欧洲各大卖场的高端展区。试水配套产业目前,国内知名彩电品牌都考虑向产业链上游移动,以获得更多的主动权。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国内彩电业四大巨头创维、TCL、康佳、长虹联手投资聚龙项目。不过,原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专业分会秘书长刘培政认为,国内四大电视厂商合作绝对是好事,但是由于目前投入资金较少,进行液晶面板生产尚需时日,也许会在LCM模块上多下功夫。事实上,国内知名品牌正更多地涉及相关配套行业,力争实现配套产品的本地化生产。
海信集团研发中心副主任刘卫东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海信目前使用的液晶面板基本以进口为主。海信也在考虑涉足LCM的制造,主要满足自身生产所需。由于目前上游面板厂均提供终端厂标准化产品,产品雷同,终端厂竞争以价格为主,盈利能力普遍偏低。通过自主开发,加工LCM,海信希望提供给用户差异化、定制化的产品,提升产品毛利率,保证赢利能力。
康佳集团数字平板事业部总经理刘丹预计,未来五年,随着市场对大尺寸液晶屏需求的快速增长,为了服务整个产业链,降低成本,TFT-LCD面板和模块制造厂将加速向中国集中。
中国顶级企业的决策是加快发展,开拓海外,延伸上游。在向上游发展方面,首先就是投资液晶面板公司。例如康佳、创维、长虹、TCL都参与聚龙项目;第二是投资LCM模组工厂,模组工厂的规模大小主要根据自身市场的大小来决定;第三是投资零部件产业,为了保持产品竞争力,中国的彩电制造商都计划往上游零部件产业发展。“当平板电视时代来临的时候,我们都在利用CRT时代的经验,集成更多产业链环节,把整个增值链条更多地融入到企业中,使企业的竞争力得到提升。”——刘丹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