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内平板彩电又打起了价格战,起因是液晶首先开始降价。例如在北京40英寸液晶跌破1万元大关,首次低于42英寸等离子价格。原先两者的价格相比较尺寸大一些的42寸等离子略高,失去价格优势的等离子阵营面对液晶阵营的步步逼宫,只有应战没有退路。
学过计算机网络系统结构的人都知道,两个通讯的实体是由若干层对等层组成的。其实在等离子阵营与液晶阵营之间也有若干层事实上的价格对等层,对等层一方的降价必然引起另一方的降价来保持原来的对等。
液晶电视这次之所以敢率先降价,是由于上游液晶面板生产厂商把价格大幅降了下来。今年上半年,40英寸液晶面板价格下降了15%、42英寸面板价格下降20%,使得40、42英寸液晶电视价格不断向42英寸等离子电视靠近。
而等离子面板生商厂家从两年前的6家减少到仅剩三星、LG、松下、日立、先锋5家,产能没有大幅提升,等离子没有下降的条件,因此受到了冲击。如原来在北京国美40英寸以上平板市场等离子占优势,但近日40、42英寸液晶降价之后,其销售量暴增5倍,销售金额首次超过等离子达70%。类似的情况在北京苏宁也出现了,北京苏宁40英寸以上大屏幕平板市场液晶与等离子的销售金额比例达到7∶3,而之前为3∶7。
面对等离子在大屏幕市场的优势被彻底逆转,等离子彩电的价格降还是不降让等离子阵营很头疼。不降吧,市场份额没有了;降吧,利润大降低了甚至负利润。两者权衡,还是保住市场份额要紧,因此等离子阵营采取的是有条件要降,没有条件打肿脸充胖子也要降的策略。
不可否认,中国平板彩电生产企业整体上产业链的下游,其产能及产品价格要看上游厂商的脸面行事。从国内整个平板彩电行业格局来看,所有的平板彩电厂商象被串在两根线上的两串蚂蚱,一串是液晶电视厂商,一串是等离子彩电厂商(当然,有的厂商在两串中都有位置),在某个阶段有很稳定的对等层结构,但上游厂商稍微把其中一串的价格向下降一点,原来的对层次稳定结构就被打破了,于是另外一串上的蚂蚱即使上游厂商不干涉也会主动想方设法下坠来寻求新的平衡,因此可以这么说,处于下游的国内平板彩电厂商就象一个傀儡一样,根本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这样说,可能有点过了,但是事实情况确是如此。价格的波动已与供求无关,上游厂商就可完全控制,上游厂商之间的竞争引发的波动就会很快传到下游厂商,这也许就是下游厂商必须付出的代价吧。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彩电市场一直由于残酷的竞争显得很混乱,每一次的动荡与混乱看起来好象是国内彩电厂商引起的,其实国内厂商没有这个本事,都是上游厂商之间的竞争引起的动荡与混乱的余波,因此就不难理解国内彩电厂商原先提出的行业联盟为什么根本就没起到应有的作用。
在残酷的竞争下,价格战曾一度成为争夺市场最有效的武器。但是在自杀式的价格战下,不管是胜方还是败方,都鲜血淋淋。曾经中国的彩电行业为了结束“窝里斗”局面,宣布成立“中国彩电行业联盟”,其初衷有三,一是建立彩电技术合作机制,二是各方联手开拓国际市场,三是加强行业自律。但结果行业联盟没起任何作用,那是因为行业联盟只能限制下游厂商即国内厂商之间的竞争,这是治标不治本。只要上游厂商之间由于竞争再次引起动荡与混乱,国内彩电厂商仍会随之动荡与混乱再次引发价格战,行业联盟管不着上游厂商。
彩电业发展历史表明,我们原先所期望的“以市场换技术”的愿望被扭曲了,结果用市场换来的不是我们期望的先进的技术,而是昂贵的生产线,是过时的技术。彩电行业最近现状再一次向我们表明:落后就要受人摆布,同时也再一次提醒我们:自己的命运只有自己来改写,不能再等了,国家有关部门必须牵头重视这件事了。
自己的命运自己作主,一定要开发出自己的核心技术,拥有自主核心技术是任何一个行业当然包括平板彩电业良性发展之根。拥有自主核心技术说起容易做起来难,但再难也要做。否则的话,中国彩电业一直就会象个无根的浮萍草一样,随时会随着外来之风飘浮动荡。拥有自主核心技术,事实证明依靠行业联盟是行不通的,由国家出面组成国字号科研团队倒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学习日本、韩国的科技管理与开发经验,组织一帮能干事的人然后采取各种措施让他们安心干好事、干成事,中国彩电业的日子才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