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数据显示,在2005年平板电视消费市场,消费者对37英寸以上大尺寸液晶电视的选购比重为21%,而2006年一季度,这一比重已迅速上升到35%,近期需求比重达到35.2%,大尺寸平板电视表现出强劲的需求增长趋势。
课题组专家陆刃波强调,液晶、等离子电视产品形态的出现本身,就是为了弥补普通CRT彩电大屏幕化发展的不足。现阶段,虽然大尺寸平板电视表现出了强劲的需求增长,但还没有形成规模,液晶与等离子电视仍在各自优势尺寸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两种产品形态将在大尺寸需求成熟时开始正式交锋。
根据家电课题组消费者调研数据分析,大尺寸液晶电视需求增速、等离子需求有所下滑。预计到2007年中期,中国平板电视市场37英寸以上大尺寸液晶电视需求比重接近50%,进入规模发展阶段,等离子电视能否守住最后20%的固有市场份额,值得期待。
在3C融合的大趋势下,城市消费者对购买平板电视功能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趋势。课题组调研数据显示:目前消费者对于电视可与电脑/网络相连接的需求比例最高,达到90%;其次有81%的消费者表示希望购买平板电视内置DVD;可与数码相机、U盘、移动硬盘、MP3、MP4相连接的需求比重也占78.6%。对于平板电视产品的多功能需求,预示着平板化、数字高清化、3C融合化正成为彩电市场发展的主题。
家电课题组专家指出,2006年是中国平板电视的普及年,通常意义所指的平板电视包括等离子电视和液晶电视,外形超薄化的产品趋向使得传统彩电不断改进旧有的产品形态。利用短管显像管技术,把平板电视的外观设计共享到CRT产品中,使得CRT具有传统与时尚结合的特征。诸如长虹、海信、创维、厦华等部分国产品牌移植高端平板电视的图像处理技术,应用到高端的CRT系列彩电中,更加提升了超薄CRT的市场竞争力。厦华移植了“微晶神画”技术,并将平板电视外观的设计理念应用到数字CRT当中,相应的产品在今年第一季度取得了良好的市场收效。长虹实现“双倍素”处理器与超薄CRT的结合,最大可能地发挥了超薄CRT彩电的物理特性,使图像的边缘清晰度、色彩还原、图像层次都有显著提高,推动了超薄CRT在中国市场的普及。把液晶、等离子、超薄CRT、背投电视等定义为广义的“大平板”概念,是对现今国内广泛的彩电消费市场多元化、多层次化产品需求的概括。随着显像技术的创新和开发,将会有更多形态的超薄化显示终端出现。
从大的市场反应来看,价格仍然是策动市场需求潜力的最为敏感的因素和手段,但当价格因素引导消费者关注市场之后,理性消费会逐渐增强,注意力转向产品品质、服务以及功能需求方面。
中国电子商会副会长王宁认为,平板电视竞争的核心,归根结底还是综合资源优势的竞争,这种优势包括几个方面:提供高品质、高性价比的产品,高效的市场运营、运作,不断创新、完善的服务体系保障。比如,2006年,海信通过强化工业设计创新与工艺实现,提升品质创新能力,不断储备在国际市场上与国际品牌比肩而立的资本。长虹平板电视“量子芯”技术的应用,也实现了国产平板电视产品品质的大幅提升。在平板市场最突出的服务问题上,厦华提出了服务价值链延伸理念,售前、售中和售后形成完整的体系,不管消费者是否选购厦华平板彩电,他们都可根据客户需要在其装修设计阶段,提前进入服务状态,免费上门提供平板电视的室内装修设计方案服务,这样的服务创新值得在整个行业内推介。
总之,2006年中国平板电视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拥有品牌和技术优势是生产厂商竞争的有力武器,高品质、高性价比与优质服务等综合优势是企业决胜市场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