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产业正成为京、沪、深三地争夺的焦点。
北京有京东方、上海有上广电、深圳有聚龙光电,每一家都试图在当地形成更完整的液晶产业链。
日前,随着争夺康宁在华工厂、京东方入主深圳聚龙光电等一系大动作浮出水面,液晶产业争夺进入白热化阶段。
“总部已经同意我们在中国建造一条基板生产线”,在3月底召开的平板显示大会上,康宁显示的中国区总裁柯康宜向《财经时报》表示,康宁将成为首家在中国建设液晶玻璃基板的企业。
虽然康宁投资的这条线属于第五代生产线,但康宁方面表示,可以很方便地改建成第六代、甚至第七代。从经济性角度看,第五代是目前性价比最高的。
当记者询问康宁的玻璃基板占到多大的市场份额时,回答是“超过50%”,而对于记者追问的选址问题康宁则一直避而不答,只表示目前还在考察,态度十分谨慎。
玻璃基板是液晶面板的最重要部分,而且不宜运输,康宁中国生产线的选址将对当地液晶产业链的完整产生巨大影响。
作为全球最大的液晶玻璃基板制造厂商,康宁在华工厂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北京、上海、深圳液晶产业链条的完整性,并将直接促进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这一投资计划将给已经处于“大跃进”的国内液晶产业再加上了一把火。
白热化争夺是液晶基板高投入高产出的特性所决定,而前期的投入不是什么企业都能轻易负担得起的。
据业内人士介绍,建设一条液晶基板的投资额惊人,以月产能达到6万片基板的生产线投资为例,四代线投资需要75亿元,五代线需要100亿元,六代线需要200亿元,七代线则高达3000亿元。
液晶基板产业是不折不扣的“烧钱”产业。
深圳的聚龙光电虽然有创维、康佳、TCL等家电巨头们撑腰,但资金问题一直没有解决。
聚龙的液晶屏生产线原计划投资超过12亿美元。聚龙曾求助信息产业部申请电子发展专项基金,但此基金总额仅几亿元,根本无法满足需求。
原定今年中期开始量产的江苏昆山液晶企业——龙腾光电,已经遇到资金上的麻烦,由于投资方——台湾宝成集团和昆山市政府已停止对该公司追加投资。去年11月至今年3月,龙腾光电不得不暂缓生产线上设备的安装。
号称是中国第一条六代线的液晶面板的胜达光电也正在山东东营加紧建设,总投资达到了近30亿美元。
虽然投资巨大,但是一旦形成完整产业链可能带来的丰厚回报,又让人们对液晶产业充满期待。
抢夺康宁只是京、沪、深占领产业制高点的一个缩影。
对北京、上海来说,液晶显示早已列为重点项目。
上海已经有上广电与NEC的液晶面板工厂,如果康宁在上海建厂,结合上海及其附近江苏昆山的液晶显示项目,就能形成非常完整的产业链。
北京的京东方也是如此,通过收购韩国一家公司的液晶部门,获得了液晶技术专利和相应的生产线。
京东方、上广电两条五代线在2005年都已经开始量产,两家公司背后分别是北京市政府和上海市政府,由于液晶产业投资巨大,政府支持显得非常重要。
不过,两家公司目前都处于亏损之中,京东方不久前发布公告,称2005年全年亏损将达16亿元,上广电的CRT业务也亏损严重,但依然准备投入150亿巨资上马第六代生产线。
显然,只有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扩大规模,降低成本,京东方或上广电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而康宁无疑将为实现这个目标添加重要砝码。
就在北京、上海争斗正酣之时,珠三角的深圳也加入到这场液晶产业争夺之中。
广东省信息产业厅将液晶产业投资作为2006年的首要工作重点,目标就是把深圳打造成南部“光电基地”。
台湾的中华映管、友达等液晶模块的配套工程已经在深圳落户,由创维、TCL、康佳、长虹等家电巨头联手成立的聚龙光电目标只有一个,解决中国家电巨头们在液晶产业链上游缺位的问题。
本就混乱的局面因为深圳的加入而变得更加复杂,资源重新组合成为了当务之急。
由于长期处于亏损,已经投产的上广电和京东方一直希望扩大规模,降低成本,整合产业上下游资源。
京东方董事长王东升曾表示,2009年前京东方再建设两条第五代以上的液晶面板生产线。届时,京东方总投资将高达100亿美元以上。
上广电也不甘落后,据记者了解,上广电正在寻找合作伙伴新建一条20亿美元的第六代线。
京东方、上广电大多通过政府协助解决了资金,但这些收回投资还有待时间。财报显示,仅2005年上半年,京东方的亏损金额就高达10亿元,而在刚刚公布的2006年第一季的财报预测中,京东方显示亏损4.5亿元。
不但如此,目前三星和LG飞利浦等行业巨头纷纷提高产能,随着它们的第七代生产线的投产,液晶面板总体可能面临生产过剩。
台湾地区的液晶面板业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就是例证。
光2005年上半年,台湾的五家厂商全都赔本,赔了将近百亿元人民币,除了规模最大的友达光电和奇美电子之外,大多面临被兼并风险。
4月初,业内传出京东方可能正式介入聚龙光电,并在聚龙新的股权结构中占40%股份,其中技术入股占20%,资金入股占20%;有政府背景的深超科技投资公司出资占20%股份;剩下的40%股份则由创维、康佳、TCL、长虹等4个家电厂商平分。
业界人士认为这一措施意味着北京、深圳的液晶产业链已经进入了重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