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发性增长使高端电视平板化趋势明朗,大屏幕显示市场微显背投与等离子争锋。
2005年,随着产业链上游液晶面板厂商积极扩充产能,32英寸及以下尺寸液晶电视的价格下降显著,而随着未来的1-2年内大部分第六、第七代生产技术运用到生产监视器和彩电显示面板中,面板产能的全面释放给32英寸以上液晶电视的放量创造了基本条件。
伴随产能的扩张和成本降低,直接带来更低的整机产品销售价格,进而靠强大的上游推动力扩大需求。这一切已在2005年崭露头角,液晶电视尺寸向上转移的同时,价格快速接近消费者的承受程度,加上数字电视陆续开播的市场应用环境不断趋好,液晶电视天然的数字高清显示特性和平板超薄优势,赋予产品越来越高的性价比,未来五年将快速取代CRT的主导地位,担当起彩电市场升级换代的重担,并在行业应用市场开辟出新的局面。
虽然上游厂商积极推进液晶电视的大尺寸趋势,但毋庸置疑,因投资差异带来的成本优势,使得等离子依然是42英寸以上大屏幕显示领域的绝对主力,40英寸以上液晶电视的价格短期内无法与等离子媲美。但值得关注的是,2005年全球微显示背投市场的增长也非常迅速,已经与CRT背投销量持平,并必然进一步代替CRT背投市场,竞争对手直指等离子。
中国液晶电视产业链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大尺寸面板采购量迅速增加。
液晶面板关键原材料生产企业一般分布在面板企业附近,具有群聚效应。国内仅在上海上广电和北京的京东方有5代液晶屏生产线,产品主要用于显示器,2005年下半年开始对国内市场提供液晶电视面板,但比例还很小,仅为3.2%,目前国内企业的液晶电视面板采购还主要依赖进口;国外企业的投资建厂或处于计划阶段,或生产的是非液晶面板使用的弱关联性产品。
2005年中国液晶电视面板总销量为462.5万片,同2004年的79.6万片相比,增长了481%;2005年共实现销售额22.6亿美元,同2004年的3.5亿美元相比,增长了545.7%。
随着6代线与7代线的陆续投产,2005年大尺寸液晶电视面板出货量大幅增长的同时价格也在持续下降,使得30英寸、32英寸和37英寸液晶电视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厂商都把这些尺寸的液晶电视作为重要产品推广,造成相应规格液晶电视面板的需求量大增。2005年, 中国市场30英寸及以上尺寸液晶电视面板的销售量占整体市场销售量的比例为53.7%,30英寸以下面板的销售量比例为44.4%;而在2004年,这两个比例分别为22.2%和73.1%
相对液晶电视,国内等离子电视和背投电视产业链建设更薄弱。
目前,国内整机企业的等离子屏和模块完全依赖进口。没有国内企业能掌握等离子的关键技术,现有等离子电视生产厂家一般需要从国外进口等离子屏后在国内组装生产整机,因此本土厂家不具备大规模降低PDP电视成本与价格的可能,除非在等离子屏的质量等级上做文章;加之等离子上游屏资源的垄断性极高,国内企业的选择余地也很有限。2005年中国市场等离子电视面板销量为81.3万片,与2004年相比,增长了308.5%;2005年等离子电视面板实现销售额447.2百万美元,同比增长163.1%。
因为在高端电视产业链上缺乏技术和资金实力,在权衡比较资源竞争环境和市场发展趋势后,国内企业在高端电视的战略定位上,多奉行“非对称多边主义”,即以液晶电视为主开拓市场,对等离子和微显示背投采取跟进策略。
密切关注产业链变化动向,本土企业应理性看待平板热。
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和整机制造能力,成为吸引高端电视产业链逐渐向中国内地转移的主要因素,而能否抓住产品升级换代需求,提高自身的技术研发实力和制造工艺水平,将决定中国整机彩电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面对自身产业链缺失和竞争对手拥有产业链垂直整合优势双重压力,本土彩电品牌应理性看待平板电视热,通过实施细致的针对细分市场的差异化产品策略挖掘国内市场的同时,依靠制造优势推行品牌与代工并重的生产策略,获取分工利润并提高国际竞争力,也是国内企业突破技术壁垒谋取进一步发展的可取之道。
未来几年,中国应积极发展液晶产业链,同时部署鼓励新兴显示技术的研发并给予政策与资金支持,为赢得未来市场主导权作技术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