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高清电视目前的发展瓶颈,估计从前端到终端均“罄竹难书”,而且觉得旁观者清,大家更愿意指责对方的不作为。其实,对于高清电视产业来说,更有意义的应该是大家一起来探讨这条路该怎么走,形成可执行的商业模式。虽然央视的模式遭到质疑,但无疑是将产业链贯通发展的有益尝试。
在高清电视产业发展中,内容制作方、内容集成商、网络运营商和终端生产企业都是不可缺少的,无论哪一方出现问题都将影响整个产业的发展,这也是提起高清电视为什么问题如此之多的原因。
但如果我们抛却目前最棘手的高清电视标准、高清节目传输、高清节目内容等问题以后,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就可以畅通地看到高清电视了?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我们还必须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价格因素。毕竟消费者关注的不会是深层次的问题,对他们而言,最直接的显现就是价格如何,带来的服务又如何?
价格的因素首先就涉及到整机制造企业,本身制造高清电视机的成本就要高于标清电视,如果再加上高清机顶盒,光终端显示这部分就要投入一笔。这是一次性买断的,消费者也许还能接受。但一直横贯收视过程的收视费呢?
美国现在收看高清节目的费用是每月15美元,而我国目前的收费标准就是简单的美元对人民币的换算,即120元。如果考虑到我们的实际消费水平以及高清频道的有限,节目内容的匮乏,这价格就更无法让人接受了。
如果说价格的下降,整机厂商可以通过价格战,那么涉及到前端的内容制作和集成商呢?也许更好的办法是授权更多的企业去制作高清节目、更多的集成商开设高清频道,有了比较才会形成竞争格局,而有了竞争受益的自然是消费者。
在数字高清电视推进的过程中,如何不断满足观众的需求、赢得消费者的认同,将直接影响着数字高清普及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