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信将一款47英寸大屏幕液晶电视的零售价从24999元降至19999元。厦华一款47英寸大屏幕液晶电视同样首次跌破20000元。无独有偶,记者获悉,创维也将以42英寸~50英寸的液晶电视和等离子电视作为突破口,全线优惠2000元~5000元,最大让利幅度达20%以上,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发动新一轮的平板电视降价风潮。
选择淡季的3月展开声势浩大的降价活动,与往年相比实属罕见。虽然各厂家营销负责人纷纷表示此次“降价大战”得益于上游面板供应商的大力支持,加之制造成本的降低和核心技术的成熟。然而,记者在深入调查市场时发现,此次液晶跳水的原因并没有这么简单。
中怡康市场调查公司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液晶电视品牌零售量在当年10月份达到顶峰,国产品牌占80%,洋品牌占20%;2006年1月份国产品牌占有率为68%,已经失去了12%的市场占有率。而从最关键的销售额统计来看,洋品牌销售额占有率已从2005年10月份的27%上升到2006年1月份的41%,逼近“半壁江山”。
当记者就此质疑此次降价与春节期间洋品牌集体降价有关时,国内彩电企业则一致否认。厦华新闻发言人魏自力表示,厦华降价只是一种产品特价的营销手段。海信某营销高层表示,海信此次降价只是一次常规的价格行为而已,企业多年技术积累、全球采购、全球生产、全球营销等综合实力赢得了让利空间。
虽然几大厂商刻意回避与洋品牌挑起价格战,但面对上述国产品牌液晶电视市场大幅下滑的“难看”数字,中怡康市场研究员彭煜分析说,这是面对洋品牌步步“逼宫”后,今年一、二月份国内彩电企业液晶整体市场销售不佳,被打压之后的绝地反击,这是国产品牌出于无奈做出的价格反击战。
“选择42英寸以上大屏幕液晶电视为降价产品,无疑是在液晶领域开辟出一个新战场。”彭煜如此认为。
2005年众多国内液晶巨头在平板电视投入过多热情,换来的市场销售却难以令人满意,可以说此次降价是在大尺寸液晶电视上的又一次豪赌。
据赛迪顾问2006年2月最新发布的平板电视市场数据显示,经过2005年的渗透,液晶电视力挫等离子、背投、CRT彩电,成为2005年中国乃至全球彩电市场中的绝对主角,其市场前景逐渐明朗。
赛迪顾问消费电子咨询事业部杨蕾认为,去年这个时候液晶电视市场拼杀的重点是37英寸。目前来看,37英寸液晶电视的利润空间已逐渐减小,厂家需要选择新的突破口,打破37英寸液晶电视的天下。
杨蕾还分析说,目前液晶面板量产带来的产品成本价格下降也是各家投入到大尺寸液晶产品角逐中来的一个重要原因。
据了解,目前液晶面板第5代线以上(包括5代线)生产线就达到22条,今年LG-飞利浦、三星—索尼第七代线,再加上我国台湾省的友达光电、奇美的第七代生产线都将量产。这些都使得国内液晶厂商加强了对42英寸以上大尺寸液晶的推广。
据中怡康市场调查公司数据显示,2005年1月~2006年1月,42英寸以上液晶电视零售额从2.71%上升到15.64%,上升了12.93%;销售量从0.62%增长到8.63%,提升了8.01%,可谓增长迅速,这造成众多国内液晶厂商追捧42英寸以上大尺寸液晶产品的决心。
对此彭煜不无担忧地说:“在过去一年中,42英寸以上液晶电视吸纳了全国中心城市将近60%的贵族阶层购买力,即使今年价格下降20%,价格接近2万元,也还是继续消耗仅有40%的贵族阶层购买力,市场空间已变得狭小;另一方面,大力推广价格在2万元的42英寸以上液晶电视无疑是在蚕食同规格相当价格且只有10%市场份额的42英寸高端等离子市场,平板市场格局将更加残酷。”
海信、创维等企业负责人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均表示,今年是液晶产品购买的爆发年,随着产品成本的下降和人们消费结构的调整,42英寸大尺寸液晶产品的消费趋势非常明显,因此将42英寸以上液晶电视做重头营销,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其实,无论是上游厂商带来的利好影响还是各液晶厂商的市场出招儿,其实都是看好今年是液晶电视上规模的关键年,都希望通过42英寸以上液晶电视发力打造“优势价格、高端占位、转移市场”的三合一营销方案,与洋品牌在价格优势上抢占更多先机。
据了解,今年国内液晶厂商将在打造高端品牌形象上做足功夫。创维集团新闻发言人沈健表示,创维此番大规模让利的主题是“大客厅、大平板、大革命”,旨在促进大尺寸平板电视的消费比例。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部新闻宣传主管付兴斌告诉记者,海信液晶电视将继续打造用高端产品拉升品牌影响力,从而带动产品的销售。
康佳集团则对媒体宣称,康佳今年将42英寸液晶作为主打产品推广成为客厅主流装配。厦华新闻发言人魏自力谈到今年是平板时代大发展的一年,厦华为此将在42英寸以上大尺寸液晶电视上做更大的投入,与洋品牌展开同台竞技。
彭煜将国内液晶企业一系列的降价举措概括为三点:第一,在高端市场延伸产品线,使其产品结构更细化和完善;第二,国产品牌与洋品牌价格相差万元,打响高端价格战,快速提升大尺寸产品的市场销售占比;第三,不惜重金作秀,打造高端品牌形象,提升品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