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国平板电视市场呈雪崩式爆发,全年销量达到190万台,比2004年的65万台增长了192%。据预测,2006年国内平板电视市场仍将继续保持这种旺盛的需求,全年销量有望达到500万台,这种增长速度将会延续到2008年。然而在这一片繁荣的背后,却掩饰不住市场残酷竞争与产品技术快速更新显现出来的危机,2006年中国平板电视市场的发展已不能再简单遵循“降价促销”原则。
SONY电视再露缺陷
2月9日,SONY发布“关于对特定范围的液晶背投电视和液晶电视进行免费软件升级的通知”,宣布去年8-11月上市的三款V系列液晶电视和二款液晶背投电视因为质量问题而进行软件升级。这距离去年11月SONY宣布批量召回DC产品仅三个月。
众所周知,20世纪90年代索尼彩电曾经风靡全球,然而,由于近几年在平板电视上并没有做好准备,索尼直至最近才与三星合资7-1代LCD生产线,试图在平板电视市场进行整体突围。为了迅速收复平板电视市场的失地,2006年元旦期间,索尼率先发起了“博大晶深”液晶电视20-30%大幅度的降价活动,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然而,产品质量是忽视不得的,谁忽视了产品质量,谁将为此付出昂贵的代价。索尼此次出现质量问题的5款电视机的型号分别为:E42A10、E50A10、V26A10、V32A10、V40A10,从索尼中国公司提供的电视机序列号来看,需要进行软件升级的电视机数量在1.5万台以上。
国产平板电视前景茫然
与SONY欲在电视市场重塑辉煌的坎坷道路相对比,国产品牌也并非走得一帆风顺。持续不断的价格战、概念战一直笼罩着平板电视产业。迄今为止,最令人不能理解的是价格谜团,去卖场转一圈,可以看到同样是26英寸液晶电视,最低售价6000元,最高售价2万元;37英寸最低售价万元以内,最高达到了2万元。据业内人士介绍,液晶电视的主要成本在液晶屏,占到了80%,其他20%则是一些塑料等零散材料,目前37英寸液晶电视的成本至少也要1.1万元。由此可以推算,万元以内的37英寸液晶电视基本属于赔钱赚吆喝。
价格战带来了消费市场的空前繁荣,但无法摆脱亏损的阴影。有资料显示,平板电视行业利润从2004年8月前的毛利50%,已经骤降至2005年8月的毛利15%,净利3%以下。中怡康数据统计,去年12月份,TCL液晶电视销量份额从10月份的13.1%跌至10.02%,市场占有率排名从首位跌至第3名;海尔则从第7名跌至第9名;夏新由第9名被挤出前十强。与此同时,三星液晶电视市场占有率从2.74%猛增至4.54%;飞利浦由3.87%增至5.37%。厦华董事长郭则理称:“中国彩电厂商都认识到现在正是拼抢平板电视市场份额的时候。明知价格战是利润的火坑还要往下跳,一旦平板电视进入成熟期,落后的厂商要想提高自己的市场占有率就非常困难。”
有专家甚至预测,如果2006年国内平板电视销量超过500万台,平板电视的销售额将占彩电行业的50%以上,如果平板电视亏损,就意味着彩电全行业将陷入亏损。可以说,目前国内平板电视产业正处在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企业达到较大的规模才能赚钱,但另一方面由于上下游资源分配不均,规模太大反而不能赚钱。
平板电视走向品质竞争
造成彩电全行业亏损危机的原因在于缺乏掌握核心技术。占平板电视总造价80%的液晶面板和等离子面板的核心技术全掌握在外资手中,2006年元旦外资品牌敢于主动挑起平板电视价格战,正是上游厂商借其拥有的第七代液晶板生产线大量投产成本大降为依托的。
中国家电市场联合调研课题组的调研结果表明,随着平板市场的快速扩容,激烈竞争带来的价格趋于消费者心理价位,消费行为逐渐成熟,2006年平板市场的竞争已经从单纯的价格敏感转变到技术与品质上的较量。
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掌握市场的主动权,掌握上游产业资源成为众多电视品牌的当务之急。但是建设一条第六代液晶板生产线需要190亿元,国内没一家彩电企业能独自承担,创维、TCL、康佳、长虹四巨头已经宣布联手共建液晶面板生产线。SONY公司在液晶电视生产方面曾一度落后,但决意奋起直追,并加强同韩国三星公司的合作,建成了液晶显示板生产工厂。
三星则因为一直坚持“平板电视战略”,集中力量发展以等离子、液晶为代表的高端电视,从102寸全球最大等离子到82寸世界首例最大液晶屏,三星平板电视一直都在业界领跑。最近,三星又宣布,将提前量产第七代液晶生产线,推出加载顶级液晶面板S-PVA的32/40英寸M61B系列液晶电视,三星品牌之路也许正是中国企业应该努力学习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