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九银十的传统家电销售旺季,在一片热闹非凡的降价、送礼、返现、打折等厂商无所不用其极的促销中渐行渐远,在“1080P”、“流媒体”、“高清”等各色技术噱头轰炸中已蓦然落幕。只留下“台湾屏”、“洋品牌反攻”等关键字眼还依稀残影于脑海。又一季冬雨,又一场轮回。热闹非凡的平板市场似乎终于要趋于平静了。盘点过去,骤然发现一场最严峻考验平板产业市场竞争的危机却正悄无声息地袭来。
10月31日, 信产部经济运行司、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和赛 诺市场研究公司联合发布“今年9月,国产品牌主流液晶电视32、37、40、42英寸的全线产品,净利润均为负数。”的研究报告。该报告甚至预测,随着液晶电视所占销售份额的增多,明年甚至将引发彩电市场的全行业整体亏损。
如果把这份报告看成是近几年来国内彩电厂商进入平板电视狂热势能的一个盘点,那么国内众多平板厂家如此热络的市场劲舞,却也难逃无情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于头上,真可谓“冰火两重天”。事实上,对于缺乏上游资源与核心技术的众多国内平板厂家来说,平板不赚钱甚至贴钱却是业界不争的事实。由此看来该报告也应该并非恣意杜撰、空穴来风。
平板亏损危害行业发展
亲民的企业形象、精美的产品广告、多样的促销手段、热络的市场炒作、雄厚的渠道优势、庞大的消费市场,为什么国内众多平板厂家还是难逃微利、无利甚至亏损的命运呢?一切源于非理性市场竞争。
在CRT时代,彩电的成本有个2:8定律,显象管占整机成本的20%,彩电厂商还有80%的可控成本空间。而进入平板时代,平板行业也有一个2:8定律,但这次屏的成本要占到整机的80%,留给厂商可控制成本空间微乎其微。而又由于进入平板电视产业的门槛相对较低,众所周知“显示屏的生产线,再往前移20米,平板电视就出来了”,这造成平板生产厂家众多,据统计,在国内有多达50多家液晶生产厂商觊觎平板电视市场。夏普、三星、索尼、松下、三洋、LG等国际巨头加紧了对中国的市场猛攻,而长虹、康佳、创维、TCL、海信、海尔等国内知名家电企业也在平板电视领域大举扩张,再加上冠捷、摩托罗拉、惠普、联想、优派、戴尔等IT巨头的纷纷涌入,中国平板电视市场开始进入群雄逐鹿的战国时代。
各方混战,某些厂商缺乏技术沉淀与研发实力,没有系统优势与创新能力,产品同质化严重,不能提供满足消费者高标准、感官体验的高附加值差异化产品。采用游击战术,一味以低价拗动市场,进而扰乱市场次序,导致整个产业无序竞争,最终损害平板产业利益,危害行业持续健康发展。而这种危害目前最直观的表现就是赛诺市场研究发布的“耸人听闻”的“或将全行业亏损”的预警了。 为了应付这无休止的游击战,实力较弱的厂家直接以低技术投入,低价位策略贴身肉搏市场,而国内一些相对有实力的厂商由于疲于应付价格征战,往往也开始忽视对技术的投入。因为对技术的投入从短期来说无疑是一种企业自身的内耗,在微利、无利的情况下,许多企业开始对此视而不见,这对企业长期发展是及其不利的,甚至有落入平板组装线、代工工厂的索命深渊。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国内企业也并非都如此“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以长虹、海尔等为首的中国家电巨头因为在CRT时代建立起科学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及积累了丰富的运作经验,而自始自终都从容应对,未敢忽视技术创新与投入。以长虹为例,其旗下四川虹微公司与美国硅谷顶级芯片制造商PW公司历时数年时间潜心研发电视图像处理芯片,成功研制出最新一代电视图像处理芯片--量子芯,并应用于其高端平板产品线。又以集成电路设计和创新设计为突破,为消费者提供高附加差异化的感官见证产品。这也是市场上极少听到平板盈利故事同时,长虹在平板产业方面却第一个盈利了的关键所在。
当然平板行业的亏损危害并不仅此而已。在忙于市场应战的同时,许多企业不具备系统思维与运作能力,低价竞争随之而来的是品质打折。这也是出现消费者买回平板后五天两换笑柄的根源所在。这样的贻笑大方,进而又拉低整个行业的档次,鱼目混杂,龙蛇纠集让消费者难以适从,难怪有消费者大呼:“再也不想逛家电卖场了!”
更要命的是,伴随平板电视的低价征战,在平板产业自身利润被无情摊薄,微利、无利、亏损阴霾挥之不去的同时,随着平板成为主流趋势并疯狂上量,愈加打压本有利可图的 CRT、PDP、投影等同类产业。致使整个电视行业处于亏损的边缘,如履薄冰,岌岌可危。
消费者是低价的受益者吗?
这边是各大厂商间硝烟弥漫的征战,兵戈铁马,头破血流,而又前仆后继。你5999,我就5880;你4999,我就4880,你跳楼价,我就放血价,你有多低,我就比你更低。厂商们热辣激烈不计成本的低价肉搏,这边消费者是应该欢欣鼓舞还是冷眼旁观,亦或摩拳擦掌,准备直奔商场呢?消费者是螳螂捕蝉身后的黄雀,亦或是鹬蚌相争得利的渔翁吗?
价格越低消费者越实惠这是不争的事实。伴随产业升级、规模制造、全球采购、成本控制等积极因素,产品价格下降以期获得更广泛的市场认可与发展空间,是毋庸置疑的。但“消费者是低价的受益者”却是一个伪命题。如国内某些厂商这般短视游击,不计成本打价格战、噱头战,消费者恐怕就难以“渔利”!
为什么这样说呢?市场上出现的低价机,甚至超低价机从某种程度上说,低价与低质是等同的。以32寸液晶电视售4880为例,某厂家坦陈:“32寸的液晶,北京市场达到4880元,相信很多厂家估计把费用和成本抛尽了,应该是亏损的状况。”一般情况下商人是不做赔本赚吆喝的买卖,追逐利润是永恒的营商之道。屏的成本生产厂家是不可控的,但是其他如处理芯片、驱动电路、生产工艺、选材取料、售后服务等环节生产厂家却是可以有所动作的。不计成本的低价是以难以保证产品和服务品质为代价的。这对于消费者来说恐怕很难与受益挂钩。
由于低价竞争,这些厂家缺乏原创技术与创新能力,不投入关键技术,采用引进--模仿、再引进—再模仿的方式再配以成本低廉的台湾屏来应对市场,不注重核心技术研发力的打造,仅以价格来撼动市场,无异于杀鸡取卵,为日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自毁前程。从长远来说,国内产业不能快速升级,健康成长,长期徘徊在国际高技术俱乐部之外,经过市场洗牌,或许很多这样的企业将不复存在,消费者能否长久享受这种多格局竞争、买方市场的好处,是很难说的。 低价没有错,只要你低价的前提来源于系统的成本管控、精细的产品质量保证、切实的售后服务、诚信为尚的营商理念……。而类似十一黄金周“夏普以台湾低价屏冒充自己的优质屏来蒙骗消费,继而腾出成本空间发动价格战”等有违诚信,欺骗消费者的低价,是不可接受的,也是不可原谅的。不计成本的恶意低价,是无奈也好,是有意而为之也罢,对消费者、生产厂家、销售商三方都是三输的。这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争。
长虹平板,凭什么盈利?
在这场没有赢家的征战中,平板亏损的暮霭似乎浸润了整个行业,阴沉、消极。而信息家电巨头长虹却在这个时候迎来了平板盈利的消息,犹如一阵清风,扫尽阴霾。在“众人皆醉”之时,长虹却“独醒”,它凭什么盈利?又给整个平板行业带来什么经验呢?
我们观察长虹,会发现这个老牌家电巨头,如今亦然知性、时尚、高贵起来。舒适、聪明、酷幻化知性时尚的品牌新形象,彻底颠覆了过去保守、质朴的品牌形象。形象在变,气质在变,惟独没变的却是长虹那颗以产业报国,以民族昌盛为己任的创新之心。
长虹进入平板产业自始自终,都将自己定位为平板集大成者,无暇顾及投机取巧之事,踏踏实实研发,切切实实创新。当初不计成本的技术投入,如今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量子芯—民族创“芯”之最,从技术角度说,已经完全和索尼、三洋等电视技术站在了同一高度上,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外商的技术。这些不是概念炒作,不是噱头造势,技术上的每一点进步都真真切切,并经受住市场的考验、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同时长虹目光长远,正不遗余力向上游关键部品如PDP屏、空调压缩机等领域大力渗透,力图摆脱国外高新技术垄断。这与长虹50多年来专注技术创新,建立起科学迅捷的研发、创新体系与传统是密不可分的。长虹被科学技术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华全国总工会(三部委)确定为首批103家创新型试点企业之一就是长虹坚持技术创新的最好见证。而技术创新也是长虹取胜的重要法宝。
长虹亦秉承以人为本的产品理念,坚持走差异化道路。在解决平板缺“芯”瓶颈同时,在产品规划、工业设计、嵌入式软件设计上不遗余力,以用户研究为基础打造深度契合消费者需求的差异化产品。今年上市的C大调—33、66、99系列、98系列平板电视便是其中典范。它们走在完美视听、3C融合、家居融合的最前端,引领消费潮流,将其他对手远远抛在了身后。
长虹平板的盈利,亦可归功于其卓越的综合成本优势。50多年的家电生产经验,完善的产业配套,造就了非比寻常的综合成本优势。在采购上,严格把关,苛刻管控,规模化采购,将原材料成本降到最低。同时其强大的物流系统,在原材料运输、库存周转上,几乎无懈可击。库间存货每个月周转一次,卖场里的一切产品都是“鲜货”。
当然,长虹平板盈利,系统的优势是功不可没的。协同有序、整合优化的协作运作体系是发挥长虹强大市场生命力的前提。日前长虹内部进行机构职能大调整,亦是出于此目的。其中长虹电视业务的结构调整为组建多媒体产业公司,将原来的数字电视、平板、投影业务、营销公司等业务汇合在这个集群里形成多媒体产业集群,构建采购、研发、制造、销售、服务一条龙的模拟子公司,根据市场变化的情况,随时做出快速反应,对任何一个环节都可给出明确的指令,克服尾大不掉、分级脱离的诟病,从而达到资源最优化、效率最大化,发挥出巨大的整体效益。
长虹平板率先盈利,也许只是一家公司业绩的表现,但对于中国平板产业来说,却远远不是这么简单。它更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因为它告诉我们,中国的家电企业是有希望的,也是大有可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