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由台湾屏引发的液晶电视“诚信”考验,而其主角夏普和其他洋品牌死不道歉的强硬态度让消费者和舆论不满意。
这场道义与法律的论战将是一场持久战。但是在这场论战背后,台湾屏更应该引发人们思考的是,谁是始作俑者?是什么问题引发的对台湾屏的不信任?在这场台湾平事件背后,谁是最大的受害者?
从这场台湾屏事件发展的态势来看,在液晶电视厂商的诚信问题层面,中国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武高汉已经为消费者指出了明确的解决办法,诉诸法律,虽然那样需要耗费时日,但通过法律的途径消费者可以讨回一个公正的说法。
但是在这场台湾屏事件引发的舆论谴责背后,更应该上升到产业层面探寻其真相。在这场台湾屏背后,更应该看到,这个问题已经远不止是台湾屏的质量问题,而是液晶阵营日、韩系厂商与台湾厂商的市场之争。把问题上升到这个层面,背后的黑手韩系品牌借助台湾屏这把刀真正的指向是国内液晶电视厂商阵容。
台湾屏的价格刺伤了韩系品牌
让我们先来看看液晶电视销量的相关市场数据,国内品牌占市场逾七成的份额,有这个成绩,台湾屏应该说功不可没。以目前液晶屏的供应来说,已经是全球供应,全球的主要液晶屏由日、韩系和我国的台湾厂商构成三大供应体系,由此构成的液晶屏供应链的三大板块,而在这三大板块中,我国台湾厂商的规模制造优势使液晶屏的价格快速下降。从而在市场上形成高性价比的供应优势。而台湾屏的最大买家是国内的液晶电视制造商。
据DisplaySearch公布的前三季度全球液晶面板出货量统计显示,在7740万片的总量中,台湾占了49%的份额,韩国两大厂商三星、LPL为39%,余下为日本厂商所有。在这种市场份额结构中,韩国厂商的份额主要在40英寸以上的市场,以三星为例,其在40英寸液晶面板市场占80%的份额,而另一个韩国厂商LPL在40英寸以上的市场可以说是目前建树不大。在需求量最大的40英寸以下的液晶面板市场,台湾厂商成为主力,虽然早在今年初开始,日韩系厂商开始采用台湾面板,但在台湾面板厂商的主力采购商中,大部分为国内的液晶电视制造商,国内液晶电视制造商借助台湾屏的价格优势,加上国内厂商一贯擅长的价格策略,使得其在国内市场一路攻城掠地,将日韩系品牌挤出主流市场。
在30英寸以下的液晶面板市场,基本上是台湾面板占据市场主导。虽然液晶面板已经开始向电视应用转换,但在全球需求量最大的市场目前依然是显示器应用,并且显示器也开始转向大屏幕化,在这种背景下,韩系和台湾厂商之间的竞争形成白热化,台湾拥有规模形成的价格优势,对韩系厂商在未来的市场构成巨大的威胁,特别是随着台湾厂商将液晶面板后端组装制造生产线向内地转移,更增加了其在价格上的竞争优势。如此一来,韩国厂商一方面要加大在液晶面板上的投资,另一方面要加快回收投资,使其投资效益最大化,一贯善于后发制人的韩国厂商,这次在液晶面板市场的竞争中如何从台湾厂商手中抢回市场的控制权,成为一场事关液晶投资战略的生死门,单纯的依靠技术、产品、品牌领先的优势显然在短期内难以奏效。
韩系厂商背后“黑手”?
在这场由台湾屏引发的舆论大战中,尽管已经有业内专家出面对台湾屏的质量做了解读,为台湾屏的使用寿命正身,但问题远远没有这么简单。
因台湾屏质量,到使用寿命,再到使用台湾屏厂商在市场上引发的“诚信门”事件,一场由对整个未来产业链和市场最终控制权的争夺,绝不是几个专家出面简单的对台湾屏的质量和使用寿命做一个简单解读就能解决的。
事情还要追朔到今年初,日韩系品牌开始采购使用台湾屏说起,三星、索尼、夏普等品牌今年初已采购台湾屏在市场上发起了一轮媒体公关,在这轮舆论攻势上,一致的看法是采用台湾屏将大大降低日韩系厂商的整体成本,增强同国内厂商在液晶电视市场的竞争力。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特别是液晶电视价格在市场上的大幅度下降,加上此前40英寸以上液晶电视刚刚绽开进入市场,还未形成主流势能。而在40英寸以上的液晶电视市场,无论是面板的供应,还是整机产品上,韩系品牌已经处于绝对掌控优势。
而在32英寸以下的面板市场,韩系厂商无论是在产能上,还是价格上,与台湾厂商相比,都处于一种相对的劣势之下,而在这个市场存在着巨大的需求,延伸到IT和TV两个产业链,韩系厂商要想与台湾厂商争夺市场,人们最关注的就是质量。以质量作为抽刀断水的手段,台湾面板厂商只能是“牙掉了咽肚子里”。毕竟在产品普及的过程中,消费者不是万能的上帝。
从另一方面来说,台湾面板厂商,在液晶上以代工起家,处于产业链的加工环节,本身缺少品牌作为支撑。而韩系厂商借住其在全球消费电子产业和市场通过这些年的经营,已经建立起比较好的品牌效应,特别是三星,经过1998年至2002年的卧薪尝胆,在中国市场的再次崛起,此次借助台湾屏在液晶电视的诚信门,演出一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戏法,可以说,一旦此举成功,台湾面板厂商将在很长一个时期内大伤元气。
台湾屏疑点直指三星?
在这场台湾屏“诚信门”事件背后的隐情,更应该引起人们关注的是台湾液晶厂商近年来加紧了向内地转移制造基地的举动。
9月份,TCL李东生亲赴台湾洽谈液晶电视面板供应事宜,加上目前中华映管入主厦华,进驻深圳,奇美进驻广东佛山,加上此前台湾液晶厂商在苏州、山东等地在液晶项目上的投资,台湾液晶面板生产制造能力向内地转移已经形成势能,而最近中华映管、友达光电加紧了在液晶模组、块在内地的建设,直接构成了对韩国液晶厂商三星和LPL(LG和飞利浦组建的液晶合资公司)在液晶产业链上的威胁,虽然LG已经宣布在广州建设液晶前端制造厂,但在液晶产业投入巨大的三星,一直未在中国市场有根本性的举措,这对其未来的在市场上竞争必然构成巨大的威胁。
这种威胁一是来自价格上竞争,对于中国的液晶电视制造商来说,目前依然是一组装为主的加工制造型产业,而台湾厂商的加盟,在某种程度上必然加强国内品牌的性价比。二是规模优势上,目前三星依然难以抗衡台湾厂商,虽然三星在7代线以上已经进入量产,但在需求量更大的40英寸以下的市场,台湾厂商的竞争力三星一时还难以占据主导地位。另一方面,目前液晶电视向更大尺寸发展,只是风声大雨点小,仅就成本方面还存在巨大的障碍。但就液晶电视面板市场争夺的焦点来看,40英寸以下是其绝对不能放弃的阵地。
而在这块市场上,需求量巨大的国内厂商目前主要的采购渠道来自台湾厂商的供应,在价格竞争日趋白热化的液晶电视市场,台湾厂商在液晶面板上的性价比,加上国内厂商制造上的低成本,这种优势互补,使得国内厂商更加毫不顾忌运用价格战抢占市场,就更加使日韩系厂商难以招架。
此时借助台湾屏质量引发的“诚信”事件,将一箭双雕,一方面在市场上造成台湾面板质量不可信,对消费者造成一种信任恐慌。二是借助消费者对台湾面板的信任恐慌,对采用台湾面板的国内液晶电视制造商形成压力,转而重新选择新的面板供应商。尽管在此次事件中,韩系厂商和日系厂商也被卷进其中,但在整个事件上并未对其构成伤筋动骨的创伤,加上三星采取积极的公关策略,出面澄清其在此次事件中采用台湾屏的产品规格,表面上为了求得消费者的理解,而在更深层面的产业链控制上,三星借助媒体完成了一次兵不血刃的整合。
随着液晶电视市场竞争的激烈,马上即将到来一个新的旺季,台湾屏事件的蔓延无疑将对国内液晶电视制造商造成巨大的伤害。
中国的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从这场台湾屏引发的“诚信”事件案中,国内液晶产业投资建设和布局也更应该引发人们的思考。依靠外来的投入,如国内有自己的配套产业基础,液晶电视,和已经到来的显示技术多元化时代,中国彩电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将扮演什么角色,这是一个需要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