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索尼和东芝两大产业巨头退出等离子阵营之后,日前三星也放弃了扩产等离子的计划,种种信息表明,目前不少国外公司已经对等离子今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疑虑,这种现象在国内这种情况更为严重。在不断的价格战侵袭之下,等离子电视的利润已经是微乎其微,很多国内的电视制造企业都已经放弃等离子而转投液晶阵营,整个国内等离子产业呈现出一片唱衰的景象。就在大多数人以为国内的企业都终将放弃等离子的时候,长虹与彩虹却斥资18亿元建设国内第一条等离子屏生产线,一石激起千层浪,此举将会给等离子今后的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在很早之前就已经传出长虹和彩虹将联手打造国内等离子屏生产线的消息,但从当时的情况看,等离子发展的前景已经不是非常乐观,加上投资等离子屏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存在非常大的风险,因此也很少有人相信有企业会为此而豪赌一番。正当大家以为这个消息不过是空穴来风之时,长虹集团牵手彩虹集团于今年3月成立北京世纪双虹显示器件公司,筹备发展等离子显示屏业务,10月初,由双方共同出资将合营公司的注册资本增至18亿元人民币,建设国内首条等离子屏生产线,设计等离子屏年产量为200万块。
目前长虹和彩虹联合建设的等离子屏生产线已经在四川绵阳破土动工,总投资额达8亿美元,前期投资3亿美元,进行生产基地建设。按照计划,该生产线将在2008年3月正式竣工投产,量产后将达到年产200万块等离子屏的生产能力,规模将相当于目前世界排名第五的日本先锋公司的生产能力。以现在国内平板电视的发展情况来讲,长虹和彩虹联合建设等离子屏生产线真的是一场赌博,目前国内等离子的销量不足液晶销量的两成,许多厂家在都不得不放弃等离子生产,在这个时候还押宝等离子的确需要相当大的勇气和魄力。
高风险带来的是高回报,一旦此条生产线能够投入正常的生产营运,将带来长虹带来极大的利益。据有关人士的预计,该生产线一期可年产70万块最新一代等离子显示屏,二期达到年产160万块规模,投产当年能为长虹增加年销售28亿元,年增利润7.5亿元,在现在制造一台平板电视只能赚几十元的情况下,这已经是国内家电企业开始能够从利润最高、处于产业链最核心的部分赚得真正的高利润。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从根本上摆脱国内平板电视厂商替国外显示屏厂商打工的局面,真正的从上游开始寻求等离子发展的突破口。
由于平板电视制造的门槛低,国内平板电视厂商实际上都是终端整机厂商,只不过是将已经生产好的零件组装起来,其利润低可想而知。对平板电视稍微有所了解的消费者都知道,其技术最核心、处于产业链最顶层的是上游的显示屏,而且显示屏占据整机成本的七成以上,利润也最高。国内的电视制造企业之所以在等离子领域鲜有发展机会,主要就是三星、LG、松下、FHP、先锋公司等五大企业的等离子屏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99%以上,基本垄断等离子屏的上游生产,使得国内等离子制造的成本居高不下。长虹和彩虹等离子生产线的出现,很有可能在未来打破这一局面,对国内等离子产业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造成目前电视市场上等离子局面不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等离子技术本身的限制,等离子产品只有42英寸以上的大尺寸领域,产品线过于集中,与各个尺寸都有产品的液晶相比明显处于下风。其次是做液晶面板的企业远多于做等离子面板的企业,今年上半年,液晶面板出现严重库存,过剩的面板资源和价格低廉的台湾面板兴起,大幅降低了液晶整机的成本,而全球成规模的等离子面板工厂只有5家,稀缺的面板资源是限制等离子销售的瓶颈。还有就是平板电视市场曾经出现“等离子淘汰论”、“液晶独霸论”等唱衰等离子的言论,而这种欠客观的舆论宣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导向。
等离子并不是国内消费者想像中那样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候,就全球的情况看,40英寸以上大屏幕电视市场上,等离子电视占有率估计为47%,液晶仅为17%,预计今年全球等离子电视市场仍有1000万台以上的需求。而国内2006年1~8月份等离子电视市场零售量为38.8万台,同比增长26.2%,相比而言,40英寸及以上液晶市场规模增长强劲,大屏幕液晶电视市场零售量为42.3万台,虽然销售量只比等离子高出3.5万台,但却同比增长2213.5%,出现这种情况可以说是全球平板电视市场的特例。
即使现在的局面不利,等离子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
据笔者看来,其实等离子在技术上并不比液晶差,在图象清晰度上,液晶电视优于等离子电视;在色彩饱和度上,等离子颜色更加逼真;在动态画面上,等离子的响应时间是以微秒来计算的,几乎看不出拖尾现象,液晶目前响应时间最快的是四毫秒,有拖尾现象。造成目前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舆论的错误引导,很多消费者不选择等离子都是认为等离子在技术上已经落后了,购买液晶成为了一种潮流。而产品是否被淘汰应该主要取决于技术,既然如此等离子就仍然有发展的空间,而在平板电视市场上不可能只有液晶这一种显示技术的产品,也许目前等离子处境比较困难,但以后的博弈格局是否会逆转还是未知数。
国内等离子产业要想崛起,几个阻碍产业发展的问题需要迫切解决。其一是开放产业链,和等离子相比液晶整个产业链相对开放,国内各个厂家在都关注液晶,造成液晶整机的价格在迅速的下降,给整个等离子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其二是引起渠道商的重视,渠道商对于液晶的关注度远远高于等离子,更给消费者造成等离子已经没落的形象。其三就是解决产业浮躁的问题,很多整机厂家在选择液晶的同时又在对等离子进行打压,使得等离子处境雪上加霜。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加强对消费者的引导,澄清以往舆论对等离子的负面影响,消除消费者的疑虑,说服他们重新接受等离子。
对发展等离子屏来说,除了需要大量资金以外,更重要的是技术,资金易得,但技术难求。此前索尼和东芝退出等离子阵营,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与不具面板生产能力,对索尼这样的电子业巨头来说,他们知道一个没有掌握核心技术的产业是不可能创造出巨大效益的。而就目前而言,松下、三星SDI、先锋、日立和LG等几家企业是主要的等离子面板生产商,在强大的上游面板产能支持下,这些企业对等离子市场抱有极大的自信,而他们对等离子核心技术的保护也是相当严密,因此即使国内的企业想要投资等离子屏生产,也会因为缺乏相关技术而无法实施。
技术的垄断为掌握这些核心技术的等离子厂商带来了高额的利润,但在等离子这种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市场进入壁垒高,等离子电视的核心技术集中掌握在少数厂商手中,形成寡头垄断的局面,使得生产企业过于集中,市场开发难度大,这也是众多中国生产企业选择液晶的原因之一。而此次长虹和彩虹筹建等离子屏生产线的过程中,为了解决在等离子屏生产的核心技术性问题,引入有“韩国等离子电视始祖”之称韩国欧丽安PDP公司以第三方身份加入,该公司在等离子及相关技术领域拥有171项专利,在技术团队上可谓实力雄厚,弥补了国内在上游的等离子屏缺乏核心制造技术的缺陷。
但从长远看,依赖外来技术也不是长久之计,对技术输出国来讲也不会坐视不理,必定会采取措施防止技术外流,像韩国在今年9月就通过了《防止产业技术外流及保护产业技术法》,其矛头就直接对准中国企业,因此在引进技术的同时自力更生才是最终的解决之道。可喜的是国内在等离子的核心技术上进行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像东南大学阴罩式等离子研发成功,这项专利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包括驱动和结构等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这些技术自上而下全部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在等离子发展的道路上,国内企业开始留下自己的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