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机构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全球液晶面板过剩率达到10%左右。未来几个月,液晶面板依旧会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一边是不断爆发的市场增量,一边是不断追加的产能,液晶电视产业在上下游两股力量的作用下演绎变化。
全球液晶面板供大于求
平板电视市场调查公司DisplaySearch最新发表的调查报告显示,由于季节性的电脑和电视机需求增长,今年第四季度,全球市场液晶显示面板的价格有可能上涨。但是,业内人士普遍表示,这并不能改变全球液晶面板供大于求的事实。
目前,全球95%的液晶面板是由三星-索尼、LG-飞利浦、友达、奇美、夏普生产的。从今年起,不少液晶面板公司开始面临亏损边缘。LG-飞利浦第一季度爆出亏损后,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的亏损额也分别达到3.39亿美元和3.36亿美元。与此同时,由于产能严重过剩,索尼和夏普在液晶显示器市场的份额已经跌出前十。对于一些小尺寸液晶面板,我国台湾面板厂家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库存积压问题。
DisplaySearch统计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是全球液晶面板过剩最为严重的区间段,过剩率达到8%-10%左右。下半年,借助终端电视价格的下降,全球液晶面板的需求将有一定程度的回升,但依旧会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
业内专家指出,液晶面板过剩已上升为全球、全行业情况。预计2006年全球液晶电视需求为4000万台,而目前面板厂家由于新的生产线陆续投产,产量不断提高,全年产量将达到5500万片,库存达到1500万片。
终端产品价格狂跌
液晶电视面板占据液晶电视整机制造成本的70-80%,占零售价格的50%左右,面板的供应状况和价格走势实际上决定了液晶电视市场的变化。由于液晶面板过剩,今年下半年以来,液晶电视市场价格一路狂跌。在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国内液晶电视市场更是一个“惨”字了得。
日前发布的2006年第三季度《中国平板电视城市消费者需求状况调研报告》指出,2006年前三季度,平板电视产品平均降幅达到30%。其中,国产液晶产品降幅最大,外资平板电视价格也做出了一定调整。以市场较为敏感的32英寸液晶电视为例,其平均价格由1季度的9700元降至3季度的6500元。从1季度到3季度,37英寸液晶电视则由14200元直跌至8600元附近。
据介绍,由于32、37英寸面板价格已接近成本,预计未来上述尺寸整机价格依然呈现下跌态势。目前,主流面板厂家纷纷把生产集中到40和42英寸面板,为了能够拉动需求,也开始不断调低价格,以期扩大销量。
外资品牌何以销量爆发
在全球彩电平板化的大趋势下,彩电厂家无不放手一搏。就连极少参与平板混战的外资品牌也终于在今年“十一”期间发出最强烈的声音。以LG、三星、东芝为代表的外资品牌,在国内一级城市市场销售额同比增长显著。眼下,“十一”家电消费高峰已过去,市场逐渐恢复平静。外资品牌何以能放下一贯坚持的高价姿态,主流产品降价直逼国内品牌,值得业内人士思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所家电课题组专家陆刃波认为,日韩品牌长期以来依靠强大的品牌号召力、时尚的外观造型和内在的品质,获得了中国高端消费者的青睐。现阶段,部分外资品牌依靠低价策略获得更多市场份额,只能是暂时现象,保持长期的市场领先,最终还是要靠产品品质和终端渠道优势说话。新报记者 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