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方面的行情显示,今年(05年)平板电视年末的整体行情还是处于大降价之中,而且一些权威部分预测,降幅将达20%,毫无疑问,这给那些想在圣诞及元旦选购平板产品的消费者不少惊喜。
不过老实说,平板电视年末将整体大降价并没有引起消费者更多掏银子的冲动,这确实是让人疑惑的事情。事实上尽管在平板产品中,主流机型价格也有望12月触底,可到目前为止,平板电视的整体销量还是没有按照厂商们预想的那样“窜红”起来。当然,来自国美、大中、苏宁等京城主流家电卖场的销售数据显示,最近平板电视的销量首次超过传统的CRT电视,销售额更是占了整个彩电总销售额的90%。同时,据几家家电卖场的相关负责人透露,平板电视在年末将迎来本年度最后一轮降价,但为什么销量还是没有商家们想象的那么大呢?
事实上不少消费者存在着选购上的疑虑,换句话说,他们在选购平板电视时,内心存在着不少困惑。譬如价格吧,目前平板电视的价格已经比去年同期低了近70%,但仍然不是全年的最低价。消费者此时自然会持币观望,何时才是平板电视价格的底线呢?
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一款彩电的销售,都有它的市场营销规律,年底来了,为了给明年的新品腾地儿,在元旦期间,彩电生产厂家自然会不惜在这个时候降低售价“清仓”,而且不少媒体表示,平板电视低价化,等离子今年还要再降28% ,在年底,平板电视市场已经进入“两化”,即“国产化”和“低价化”。形势确实不错,不过因为消费者的一些疑惑依旧存在,因此尽管产品在进行着“历史性跨越”,消费者的疑惑还是需要解答。
“选购的疑虑:2005年选购平板电视四大困惑”之一:价格疑虑
疑虑简要诠释:价格没谱,降价没底
在2005年,我们在国内家电市场看到,平板彩电的价格整体上已经下降了很多很多,平民化已经在慢慢变成现实。只是由于消费者过分趋于理性,譬如有的消费者依旧希望价格还能降一降,因此不少消费者内心有一种“价格没谱,降价没底”的困惑。这一点,对平板产品的提升,是有一定害处的。
当然,平板销售有它的规律和态势,这是由市场决定的,尽管厂商一再强调,“其实我们的价格已经是一降再降了”。但不少产品依旧是每个月甚至降一千块钱,这能不让消费者困惑吗?可见,降得太多也不好,会影响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降低品质。
于是有一些业内人士开始表示了不满,说:“现在有些平板彩电降得太离谱了,有些跌到七八千块钱”。有人算了一笔账,从成本上看,光显示屏和电路板等部件加起来的就已经接近1万块钱了。可见,很多企业在亏本卖,如此一来,利润都成问题了,还有售后服务什么的吗?这,自然也让消费者担心起来。
那么,消费者如何理解平板产品的价格波动呢?中国平板电视确实在反反复复的进行着一轮又一轮的价格战,平板电视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作为消费者,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主流产品?这,或许比只看价格要重要得多。
在此,笔者依旧强调消费者要关注国货精品。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家电专家陆刃波介绍,近年来国产品牌成功实施了“价格利器”与“技术核武”“两条腿走路”战略,同时中国品牌借助依靠技术和速度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品牌知名度迅速提高,中国品牌在平板方面的价格攻势也让洋品牌“退避三舍”。
因此,如果消费者想选购价格上更加实惠的产品,从市场反馈看,国货依旧是首选,毕竟在平板电视价格上,国产品牌比洋品牌便宜数千元。以市场畅销款42英寸平板为例,国产平板价格在15000元左右,而洋平板平均售价在18000元左右。
“价格没谱,降价没底”,或许是一方面的实际情况,但性价比眼下已经成为中国制造的杀手锏,当然洋品牌价格高主要是因为人力成本与管理成本都太高,并不是因为质量技术好。
松下、索尼等销售人员也坦承,中国制造的性价比战略太厉害,没有哪个国家能在彩电、空调、洗衣机等大件商品上与中国制造长期抗衡。
在这一情况下,与其困惑下去,还不如从“价格没谱,降价没底”的困惑中突围,对国货进行更加深层的关注来得实际一点。
“选购的疑虑:2005年选购平板电视四大困惑”之二:广告疑虑
疑虑简要诠释:广告与排行榜,让人眼晕
从年末的国内家电行情看,平板电视已经成为市场主流,这是毫无争议的,不信?电器商店纷纷将彩电的主要卖点逐步转向下一代平板电视上去,不过由于消费者对平板的各类参数、性能了解不是太深入,因此广告宣传也是必不可少的,否则人们对选购一台平板产品的合理价格,它的具体性能,它的可靠程度,依旧是一片茫然。
事实上,现在的消费者由于文化水平及对市场理解程度的不统一,对平板电视都有各自的看法,有的错误,有的不准确,厂商想评算出哪款产品最符合消费者的选购愿望,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不过也不知道是谁想出来的点子,居然弄出了一个平板的销量排行榜,不少媒体及专业导购网站也在做这个事情。这个东西,有好有坏,有的确实是经过统计后做出来的,有的则是胡说八道,因此各排行榜很难统一一个说法,消费者也自然比较困惑。尽管排行榜在一定程度上可直观反应了用户对产品的认可程度,不过它也是一种品牌产品宣传和销售成果的排名,如果厂商用金钱买通媒体来做排行的话,那么这样的排行榜就极难对用户购买相关产品有一个客观的导向作用了,而且还是一种误导。
不过如果你细细观察,还是会从这些排行榜中看到一些让人惊喜的事情,即在前销售量前十位彩电产品中,国有品牌往往占了绝大多数的地位,不过从这些排行榜我们也会看到一些让人不爽的东西,即国货往往名列LG、夏普、日立这前三甲品牌之后,可见消费者及媒体的一种普遍心态了。
事实上现在的广告及排行榜,对消费者的选购绝对是有一定的影响的,不过在平板消费迎来多元时代的今天,消费者也越来越有主见,因此尽管松下、LG、日立和三星的东西让普通消费者表现出极大关注,在它们出产的产品中,往往更多的表现出大屏幕电视多元显示技术发展趋势,液晶、等离子、LCoS等显示技术打破了原先CRT的产品格局,不过由于性价比的关系,消费者对国货会更加关注一些,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选购的疑虑:2005年选购平板电视四大困惑”之三:国货疑虑
疑虑简要诠释:两难选择,徘徊在国货也洋货之间
选择国货,还是选择洋品牌,这往往成为消费者在选购具体产品是必然遇到的一个问题。有的媒体说,国产平板电视更值得信赖,不进在一些质量投诉中,国货也占据着不小的份额。
在消费者比较关注的1万元左右国产平板电视中,事实上绝大多数消费者也承认,国货的品质超过洋品牌,有的媒体让消费者对平板电视的色彩、清晰度、亮度、对比度、响应时间、音质和画质等项目进行打分,国产品牌产品得分也均超过洋品牌。只是面对设计及技术上的优势,不少消费者还是转向了洋品牌的怀抱。
韩流在平板中经常有大动作,譬如LG就发布了一些在尺寸及技术含量上远远超过国货的精品,尽管价格相当高,可毕竟吸引了不少国人的目光啊。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1万元价位的产品基本上都属低端品,因此国产品牌的价位普遍较低,1万元价位已经是主力产品了。
现在的情形是,在万元价位的平板电视中,国产品牌的性价比明显更高,在更加高档的产品中,洋品牌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为此,国内企业也在做着巨大的努力,今年建设银行北京市分行联手国内8家银行与京东方下属公司京东方光电科技签署了总额为7.4亿美元(约合61亿元人民币)的银团贷款协议。京东方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此笔巨额贷款将全部用于京东方TFT-LCD(液晶面板)第五代线的项目建设及其资金周转。
据悉,上广电近日也发布公告称,将增资35亿元人民币以支持公司第二条五代生产线的建设。
不过一些彩电企业高层表示:“国内也有厂家在生产平板显示屏,但生产线上的成品率还太低,很难有一个稳定的良品出产率,还难以支撑国内彩电整机企业大批量和低价格的需求。”目前,国内彩电厂家不得不依赖日、韩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的显示屏供应。难怪创维掌门王殿甫则多次呼吁:“中国彩电业对面板等核心部件生产能力的缺失,已经造成产业链断链,制造企业应联合起来解决问题。”
可见往深了说,国内厂商之间也有一些疑惑,难怪消费者也在疑惑了,但在两难选择中,在消费者徘徊在国货也洋货之间的时候,我们的国内厂商也在作着前所未有的努力,这一点谁都看得出来。
“选购的疑虑:2005年选购平板电视四大困惑”之四:售后疑虑
疑虑简要诠释:平板娇娃,最难伺候
按说平板产品,体积一般还比较大,特别是那些大尺寸的产品,否则摆放在客厅中,不是太不显眼,视觉效果也太不好了?不过按照现在的发型看,平板几乎成为娇娃,过分的脆弱,因此不少消费者感觉这类产品最难伺候。
譬如,作为平板电视的代表,液晶和等离子性能都相当不错,据说中国平板电视市场液晶电视和等离子电视的比例大约为7:3,特别是液晶电视在尺寸上的步步紧逼,正逐步蚕食等离子电视的固有领域,使等离子电视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可问题是,液晶电视更加难伺候,动不动就出毛病。另外在大屏幕市场上,等离子电视占有绝对的统治的地位,如此一来,东西大了,出问题的话,也让人烦恼。
等离子电视技术在大尺寸平板电视市场占有绝对优势,而且随着等离子、液晶电视的身价连连走低,平板电视已越来越多地进入居民家庭,消费者的烦自然也随之而来了。附送配件不一,而且设计也没什么统一的标准,加上安装不规范,挂架质量参差不齐,一些壁挂的方式也常常存在着一些隐患。和传统电视机相比,平板电视机身薄,造型美观时尚。但一款42英寸平板电视,重量约有35公斤,相当于4台1.5匹分体空调室内机的重量,如果安装不好,很有可能从墙上跌落,后果严重。一旦出现这样的麻烦,谁来赔偿呢?
另外,维修成本过高,保修期能否延长,这也是消费者比较困惑的地方。象日立等离子这样的少数品牌有2年保修外,不少产品都是1年保修期,而且霸王条款也开始多了起来,各个厂家对于保修的政策也不一样。如此一来,消费者自然就形成了“买得起,修不起”的疑惑。
问题的核心是,现在国家对于平板彩电的维修,还没有实行“三包”的标准,零部件的造价也比较高,技术的含量高,如此一来,消费者就更加感觉不安全了,毕竟这样的情形会造成维修上的困难。于是,广州、上海等地区的维修行业协会和彩电制造企业开始尝试以地方性维修标准来规范当地市场,海尔、苏宁、TCL等企业也相继推出了自己的应对措施。
尽管如此中,出台高端电视统一的“三包”标准已经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了。最近索尼、三洋、松下、日立、TCL、海尔、创维、海信、康佳等数十个国内外品牌的厂家代表共同推出了“平板电视行业统一售后服务标准”,这或许是对普通消费者的一种安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