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星球前传3:西斯的复仇》全球上映之前,设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Culver City的数字电影实验室将这部电影的全球版预告片传输到了新加坡的数据中心,总容量为几百GB的预告片只花了10多分钟就完成了传输。
这些电影预告片传输到新加坡之后,好莱坞公司驻新加坡的分支机构将它们进行了剪辑,而最重要的加工工作是由新加坡当地的数字影院编码公司Mega Films和后期制作公司VHQ联手进行的,它们利用新加坡的汉语人材,为电影配上汉语普通话的配音并加上简体中文字幕。在完成本地化处理之后,影片以数码文件的形式通过光纤传到位于新加坡Eng Wah Suntec的电影院服务器上,通过解码器解码,数码文件在数字电影放映机上完成了放映。
《西斯的复仇》是乔治·卢卡斯28 年从影生涯中第二部“纯粹”的数字电影。所谓纯粹不仅是指该部电影完全用数字技术拍摄与编辑,更重要的是全球很多电影院都是通过卫星或海底光缆直接下载了它的数字文件进行放映的。在电影制作、压缩和传输技术日臻完善之时,《西斯的复仇》完全实现了拍摄、传送、分销、放映全程数码化。
颠覆胶片
时下,华纳、迪斯尼以及索尼公司正在联手力促数字电影计划的启动。在6月15日亚洲数码影院峰会上,它们一起展示了三方共同支持的4K高清晰数字放映机、新型显示技术——德州仪器的数字光处理器(DLP)以及其他一些数码影院的研究进展。峰会上,美国迪斯尼公司主管产品技术的执行董事霍华德(Howard Lukk)和索尼影视娱乐公司数字电影技术副总裁巴顿(AI Barton)等还探讨了对电影产业数码化变革的思考。
电影数码变革的萌芽最早发端于1975年。卢卡斯着手制作第一部《星球大战》时,就用了一部分电脑技术;之后的22年,卢卡斯没有再当导演,而是把精力投入到发展电影技术中去,他为电影制作技术找到的发展方向就是数码化。现在,《西斯的复仇》已经彻底脱离了胶片和拷贝,诞生于纯粹的数字环境中。
传统电影的制作和播放非常依赖胶片,但正是胶片大大增加了电影产业的成本。首先胶片需要经过化学洗印工艺,因此制作和复制成本很高。此外,胶片的搬运成本也很高,一部好莱坞大片动辄发行成百上千个拷贝,需要一车皮运输。这样平均下来每份拷贝的成本高达2000~3000美元。另外,电影的发行也会受到拷贝成本的限制,需要根据播放范围测算拷贝的制作量。“照料拷贝对现在的电影工作者而言,是件十分烦琐而疲倦的工作”。巴顿说。除了成本居高不下外,传统拷贝还有非常多的局限性,诸如运输不方便,运输过程中拷贝还会经常遭到损耗。
拷贝这种落后的载体给电影产业带来的最致命的打击是,无法和日新月异的盗版技术相抗衡。由于拷贝非常容易在流通环节中被盗版者窃取,经过扫描胶片后复制到DVD上或发布到互联网上。当有限的电影拷贝在全球各地的电影院内依次流转之际,盗版者已经通过互联网迅速将影片传播到了全球各地。此外,拷贝模式也阻碍了电影内容通过合法渠道进入其他内容消费市场,如视频点播、数字电视和正版影碟,它们想采用传统电影内容无不需要经过复杂的转换过程。
新兴的数码电影技术不仅可以让特效无限发挥,还可以使电影产业完全摆脱传统胶片的束缚,给电影流通领域带来巨大的变革:那些应用数字技术制作完成的电影图像,其主文件和声道、字幕数据全都可以存储在磁盘阵列上,经过特殊的压缩和加密之后,通过海底光缆和卫星,这些数字文件可以被传输到全球各地的任何一个有相关设备的放映点,在进行逆向解压和解密后,影院服务器的解码功能就可以把数字信号转为电信号,再通过数字放映机把电信号转为光信号,然后投射到屏幕上放映。如果服务器的空间足够大的话,可以存储好几部片子,数字电影院就可以依据观众的需求编制合适的播放时间表。
霍华德指出,整个电影产业的数码化除了能取得优于传统技术的图像和音频,数字格式还能改善电影的分销效率和安全;通过光缆和卫星的连接,电影公司可以形成一个范围广、速度快、相对封闭的电影供应网络。同步发行、同步放映,电影的首映范围被无限扩大不再是电影产业的梦想。此外,数字电影的最新加密技术以及不以物理实体形式存在的特性,使得盗版者很难有所作为。
新“势力范围”
1995年,迪斯尼制作的《玩具总动员》是世界上首部弃用胶片、改用数码技术的电影。10年来,好莱坞票房收入前10名的影片几乎都和最新的数字技术有关。电影工业的数码化革命由内容制作公司作为发起人,不断向整个电影产业扩散。
2002年,迪斯尼公司、20世纪福克《星球前传3:西斯的复仇》全球上映之前,设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Culver City的数字电影实验室将这部电影的全球版预告片传输到了新加坡的数据中心,总容量为几百GB的预告片只花了10多分钟就完成了传输。
这些电影预告片传输到新加坡之后,好莱坞公司驻新加坡的分支机构将它们进行了剪辑,而最重要的加工工作是由新加坡当地的数字影院编码公司Mega Films和后期制作公司VHQ联手进行的,它们利用新加坡的汉语人材,为电影配上汉语普通话的配音并加上简体中文字幕。在完成本地化处理之后,影片以数码文件的形式通过光纤传到位于新加坡Eng Wah Suntec的电影院服务器上,通过解码器解码,数码文件在数字电影放映机上完成了放映。
《西斯的复仇》是乔治·卢卡斯28 年从影生涯中第二部“纯粹”的数字电影。所谓纯粹不仅是指该部电影完全用数字技术拍摄与编辑,更重要的是全球很多电影院都是通过卫星或海底光缆直接下载了它的数字文件进行放映的。在电影制作、压缩和传输技术日臻完善之时,《西斯的复仇》完全实现了拍摄、传送、分销、放映全程数码化。
新“势力范围”
1995年,迪斯尼制作的《玩具总动员》是世界上首部弃用胶片、改用数码技术的电影。10年来,好莱坞票房收入前10名的影片几乎都和最新的数字技术有关。电影工业的数码化革命由内容制作公司作为发起人,不断向整个电影产业扩散。
2002年,迪斯尼公司、20世纪福克斯公司、派拉蒙电影公司、索尼电影娱乐公司、环球电影公司、华纳兄弟公司和米高梅公司(现被索尼收购)等7大一线电影制作公司在数字电影领域结成了DCI联盟(数字电影倡导联盟,Digita Cinema Initiative),并在当年3月成立了数字电影倡导有限公司。在DCI公司发表的最新数字电影技术建议书4.3版中,Analog Devices(ADI)的实时整合型压缩技术——“JPEG—2000”被定为数字电影必须遵循的标准压缩格式;4K成为高像素放映机的最终目标。
这些大牌电影公司特别强调和鼓励电影院采用这样的IT装备:一个小型机服务器、具有300MB /S流媒体传输速率的局域网,当多部数字投影机连接到局域网时,就可以从服务器上下载电影文件。
这7家公司宣称,它们将通过各种方式努力提高数字电影的效果,包括采用开放式技术标准,使相互竞争的数字格式能够彼此兼容和互操作,以使得电影制片商、发行商、放映商和影院经营者的资源可以共享,形成全行业的、标准化的电子供应链。
巴顿认为,这份技术建议书给了生产厂家明确的发展方向;此外,由于业界到目前为止尚没有出现数字电影标准,因此DCI的技术标准很可能会被国际标准化组织所采纳,成为整个行业的标准。
在这种自上而下的力量推动之下,数码电影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终端——数码影院成了各国政府关注的项目。
为了保持好莱坞作为全球电影产业核心的优势地位,美国政府自2002年开始投入巨大财力支持数码影院的建设;2004年夏天,美国近百家数字电影院通过IT网络获得了《机器人历险记》的文件;2005年,美国的数码影院数量急剧膨胀,将有近千家数码影院令好莱坞的数字电影成功落地;7 年后,美国数码影院的数字将增长到2万家。
一直期待能够挑战好莱坞的英国也不甘落后,为了能让英国在2005年底之前,在250个电影院里装备高速网络、服务器和数字投影机,英国电影委员会已经支出了约3900万美元。
2005年,中国内地的数字放映厅从最初的13个增长到了300多个,超过日本成为亚洲第一数字院线。
尽管数码技术正准备颠覆传统的电影行业,但不少业内人士也指出,其对传统的变革并不是一马平川的。“电影产业通过数字化流通的方式获得收益可能还需要时间,因为整个产业的前期投入太高,电影公司耗巨资拍摄数字电影已经使电影制作成为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而电影发布机构租用服务器、光缆以及卫星等存储、传输设备也耗资不菲;此外,影院购置数码放映机的成本也不低。”
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IDA)资信工业发展第二工业组司长林子良(Thomas Lim)认为,电影产业链的数字化变革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成本。“因为传统电影行业运作了这么多年,已经建立了很强的盈利能力,因此有人会觉得数字化改造没有必要。”因此,有人指出,只有期待数字电影内容呈现出爆炸式增长态势,摊薄每部数字电影的制作、分销和放映成本,谈收益才会比较现实。